Mendelssohn: op.30 no.1 曲式分析

曲式结构图

再现单三部

谱例

1
2

分析报告

本曲是一个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,
由引子、A段、B段、coda构成,主调是bE大调。

引子(1)

引子1小节,左右手声部共同以三连音的节奏型构成一个分解和弦式的伴奏,
预示了A段的伴奏织体。
同时使用了bE大调的主和弦,阐明主调调性。

A段(2 ∼ 12)

A段为一个平行乐段,由a + a′ + 连接 构成,为4 + 6 + 1的非方整性结构。

a句(2 ∼ 5)主题旋律弱起,后呈波浪式进行,
最后于第5小节结束与D7上形成半终止。

a′句(6 ∼ 11)为4 + 2的内部陈述结构。a′句与a句同头尾异,并做了2小节的扩充。

连接(12)1小节则是使用伴奏织体的材料对B段起到一个连接作用。
并落在属调的完全终止上,转至bB大调。

B段(13 ∼ 22)

B段属于并置对比型中段。

B段是一个对比转调乐段,分为b + c两句,是一个4 + 6的非方整性结构。

b句(13 ∼ 16)从降e小调开始,
由两个乐节重复组成,为2 + 2的陈述结构,而乐节内则是由动机重复构成。
动机长为1小节,弱起旋律,上弧线形式,使用了小附点节奏型,
与A段相比情绪更加有推动力。
伴奏织体是在右手声部使用分解和弦的形式,左手则是以1小节为单位勾勒出低音线条。

c句(17 ∼ 22)则是从bG大调开始,
主题旋律先是使用裁截的手法,取b句动机的前半部分,
并用倒影的手法,形成一个下弧线的旋律形态。
接着在次强拍使用四分音符配合sf的力度把音乐推向高点。
最后2小节的补充则通过强调下属和弦与主和弦的交替
转至降e小调,
并与再现段bE大调起到调性色彩的对比。
整句陈述结构与b句相仿,发展手法依旧是动机重复式的。
右手采用双音的形式增厚声部层次,伴奏织体则转至左手声部。

A1段(23 ∼ 30)

再现段A1是融合了c句材料的综合再现。

A1段是一个对比乐段,由a′ + c′两句构成,是一个4 + 4的方整性结构。

a′句(23 ∼ 26)基本原样再现。

c′句(27 ∼ 30)是在B段c句的基础上变化重复,伴奏织体巧妙的衔接了a′句。
同时在调性上回归主调bE大调,
凸显了一些奏鸣曲式调性附和的特征,
最后以一个K46 − D7 − T的进行完全终止并衔接coda。

coda(31 ∼ 39)

coda采用了引子的材料进行发展, 并回顾了a句材料进行首尾呼应,
最终完全终止在主调bE大调。

总结

  1. 本曲的调性进行都是五度关系或平行大小调关系,是一个典型的功能性调性布局。
  2. 再现段A1使用了c句的材料进行综合再现,并且c句在主调上进行调性附和,体现了作曲家创作该曲时的奏鸣思维。
最后修改:2022 年 11 月 21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